首页 >
开卷有益 >
社会学类
社会学类
上载日期:15/10/2012
《底层立场》─姚谦牧师
附件
YQ_B121015
书名:《底层立场》 作者:于建嵘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份:2011年 本书作者认为:“保障每一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是现代社会最基本原则。只要是合法权益,就不能以任何名义剥夺,只能是公平自愿的交换。一个和谐的社会,是绝对没有以剥夺部分人哪怕是少数人合法权益的‘民心工程’的。”作者的研究能在中国社会最敏感前沿地带起作用,是与他的底层立场相关联,他具备那底层智慧,用良知研究当代社会问题,用真诚感动无数底层百姓及官员,为中国未来发展和谐奠定了基础。 最感动我的,莫过于作者提及他少年时底层生活的状况,他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养大他。因此他自己先经历过所谓底层社会艰辛的一页,此体会使他一生能堂堂正正作个有良知的学者,能与底层相连,所以他的研究并非只是在真空里自说自话。 至于所收集的文章,全部都是面对中国社会未来变迁有力的依据所在。虽然我对“三农”的问题,甚至其后加上“农民工”此第四农问题所知不多,但透过阅读这些文章,稍有良知者都必然感受到,中国的底层社会所需要的改革是何等迫切真实。本书内容包括9大部分,计有:农民工是谁家的孩子、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村民如何自治、“三农”问题的关键何在、中国社会面临的风险和出路、信访改革需要新思维、基层政权的困境、在底层发现政治、及权利、良知与责任等。 何为底层社会?按作者的理解,至少包括以下的判断,第一,政治经济资源处弱势,须靠出卖劳动力获取生存环境条件改变;第二,底层社会是相对概念,在政治权利表达上属比较弱势的群体,从获取社会资源,和对获取基本生存满意程度角度来理解也如是。 本书的序张耀杰说道:“到了平反冤假错案的1978年,于建嵘的父亲刚刚平反4个月就因病去世,他的母亲因此丧失了恢复工作机会。未成年的姐姐带着他四处上访却到处碰壁,坚强不屈的母亲从此靠着捡拾破烂来养家糊口。1979年,17岁于建嵘考入湖南师范学院政治系,童年时代的底层经历,已经初步奠定了他时时处处为底层弱势者着想的价值追求。在博士论文《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中,于建嵘表白说,自己坚持不懈地到‘岳村’即湖南省衡山县白果镇绍庄村调查研究,‘不是为了寻找故事,而是为了寻求学术的灵魂和学者的良心’。真切理解绍庄村的乡亲们‘及其所代表的中国劳动群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我对自己生命的承诺’。”这一段的介绍使我对作者有更贴心的了解,对他的研究有触动的心灵。 有周刊记者对此书留下感言,“知识分子一个很大责任,就是对公权力进行监督批评。也许批评不能影响到人家升迁,但这可能使官员有所收敛。假如连批评声都没有,这个社会多可怕?”我认为本书的报道能起到的作用,就是让不太知悉者,能具有一共同渠道,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改革,起了推动的作用。 近10年来作者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的底层社会,为此他写了《岳村政治》、《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衡阳考察》和《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和《底层政治:对话与演讲》等。他想表达一个基本理念,是底层社会有自己的政治逻辑,国家要在政治上重新认识底层社会,确认和保护底层社会公民的个人权利。 总括来说,作者底层立场就是:第一,要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个人合法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这在于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规则每一个公民的法定权利受到充分保护;第二,要有权威的司法制度,让司法承担起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这需要进行司法改革,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就是司法权力地方化问题;第三,要有真正的代议制度,民众通过自己代表来监督政府;第四,要保障《宪法》赋予公民言论自由权利。他的立场是一种理想,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目标的理想,也正是有了这理想,百姓才有努力的方向。 我认为本书应是任何一位爱中国的人士,包括我们众教会的基督徒们,都当多作参考的专书,作者很理性地及用真诚去分解当今中国的处境,又指引我们须继续努力的方向及范围。祈望众学员听众,用时间来阅读这本充满良知及热情的佳作。